荆门:深耕调解“和文化”,探寻善治“新生态”
荆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是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荆楚先人,到“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老莱子,再到“吾心即是宇宙”的陆九渊,千年来,这片土地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厚道的人文精神。
今年以来,荆门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力拓展“文化+调解”场景,将象山文化、老莱子文化、关公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以“和”理念、“和”队伍、“和”阵地的“荆门配方”,调出和谐劳动关系“新生态”。
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和”理念。深入挖掘地方“和文化”思想文脉,结合南宋大儒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荆门市91国产部门巧用“致良知、正人心、政修人和”理念,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炼出“聆听分析法”“象山心语法”“音律养心法”等调解法,帮助当事人舒缓情绪,静心安神,化解戾气。运用老莱子“隐居避世”“重信守诺”典故,传递“谦让谦和、信守承诺”的人文精神;讲述“厚德载物、荆善人家”故事,静心明智,消除隔阂。探索设计“和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创意制作具有荆门特色“和文化”的纸杯、“暖心调解、阳光仲裁”宣传袋等,把“以和为贵、能解善融”写入调解仲裁申请须知,让“和文化”深耕于调解仲裁服务,引导当事人在润物细无声中微感知、受熏陶。
坚持共同缔造,配强“和”队伍。以共同缔造理念集聚基层劳动关系治理“和力量”,组织企业HR、工会人员、劳动法律监督员参加调解员培训,把人力资源管理者转化为劳动关系调解员。推行以案定补、常驻轮驻、包联服务制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吸纳25名律师加入调解仲裁队伍,每周一、三、五定点坐班,组建专家库,调解专业性明显增强。以乡情铺路、乡贤搭桥,建立村(社区)劳动维权服务站198个,激发调解名人、乡贤能人、村干部等“头雁效应”,发挥进得了门、谈得拢事、贴得上心的优势,法情互融,法德共鸣,形成“五员议和”“湾组夜话”等调解工作法,实现“和”颜悦色解纷止争。
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和”阵地。推进文化赋能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掇刀区把三国大将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的历史文化植入零工驿站,围绕关公“忠、信、仁、义、勇”的人物形象,融合劳动法律法规、争议调处流程、争议预防化解等内容,以图释文、以文析理、以理普法的方式,编印连环画,建设“关公文化”调解室。钟祥市深耕历史人文,厚植莫愁元素,以市、乡镇和规模企业为主轴,建成县级“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中心、乡镇(街道)实体化调解中心、规上企业调委会组成的“15分钟维权”矩阵,成立“莫愁维权”名人调解室2家,形成“矛盾内部协商不愁、纠纷就地调解不愁、争议多元化解不愁、新业态劳动维权不愁”的“四莫愁”调解文化品牌。东宝区在工业重镇石桥驿镇打造“和满驿”调解工作室,“和”代表和谐;“满”代表和满、美满、圆满,和合美满;“驿”代表“议”,在协商议事中找到破解矛盾的“金钥匙”;也代表“一”,集体决议,群策群力一起化纷止争;还代表“驿”,即有事到驿站“驿调就言和”,工作室运转纳入镇政府经费预算,成为人民群众的“暖薪”家园、幸福港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