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用匠心雕琢“舌尖上的国潮” ——记湖北襄阳技师学院教师唐兵
“五一”假期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一组“在平凡中创造传奇,用手艺造就新国潮”的匠人,其中,湖北襄阳技师学院食品雕刻专业青年教师唐兵以“豆腐牡丹”雕刻技艺引发广泛关注。这位青年技工教育工作者,正用刻刀诠释着技能报国的时代内涵。
闭目雕花:以心为眼的技艺修行
在襄阳技师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实训室里,唐兵时常闭目凝神,仅凭指尖触感与肌肉记忆,将萝卜雕琢成盛开的月季。在2022年湖北省“工友杯”技能大赛上,他正是凭借这门技艺斩获“优秀绝活奖”。
“闭眼不是设置障碍,而是破除心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害怕失败”情绪,唐兵创新“盲训教学法”--当视觉被遮蔽,学生必须用手感知胡萝卜的纤维走向,不断克服“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
唐兵介绍,用萝卜、西瓜等硬质食材练习“层叠雕刻”,能帮助学生掌握刀刃与食材的接触角度。待熟练度达标后,便可挑战用豆腐雕刻牡丹。豆腐牡丹的难点在于“以柔塑刚”,厨师需借助水的浮力托起雕出的豆腐花瓣,防止其下垂断裂。唐兵使用特制薄刃刀,以“推、拉、刻”结合的方式分层雕刻,将普通豆腐升华为可食可赏的“牡丹”。
十年淬火:从后厨学徒到技校老师
绝技的背后,是整整十年的沉淀。唐兵自幼对烹饪兴趣浓厚,2015年考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校期间,他不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钻研烹饪技巧,还利用节假日主动到酒店实习。他做过传菜员,2个月跑烂三双皮鞋;做过服务员,在与客人的交流中提升沟通能力;还做过后厨打荷,利用休息时间在各岗位学习专业知识。这些宝贵经历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唐兵成为襄阳技师学院的教师。他带着多年实习实践积累的经验,坚持“三栖”修炼--白天指导学生刀工,寒暑假到本地酒店研习菜品,还利用带领学生工学结合实践的机会赴沿海城市学习海鲜加工。2021年至2023年的暑假期间,他更是自费3万多元赴河北唐山学习食品雕刻。每天,他从早8点学到晚11点,虽辛苦却乐在其中。此外,他还通过网络自学更多烹饪技巧。唐兵坦言:“我更倾向于将烹饪技术升华为艺术创作,让食物不仅能满足饱腹之需,更能带来视觉享受。”
2022年,已任系(部)副主任的唐兵辞去行政职务,回归教学一线。他表示:“技工教育迎来黄金发展期,我的首要任务是教好课,更好地把我的食品雕刻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立足社会的真本领。”
展望未来:让技工教育传播国潮文化
“豆腐牡丹登上央视,极大提振了我的信心。”唐兵说,传统观念中,烹饪仅是谋生技能。但新一代“美食工匠”将文化基因融入现代饮食体系,通过技艺、美学与叙事的创新,让美食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教学中,唐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东坡肉承载文豪的诗意烟火,麻婆豆腐见证平凡人的逆袭,拖网武昌鱼承载湖乡的鲜美记忆,见证舌尖上的烟火传承。”唐兵通过沉浸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复刻传统楚菜时,主动去考证典故、编写菜品故事卡,并设计配套的文化讲解词。这种“手脑口并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学楚菜、做楚菜、说楚菜”的能力链。“学生要既能烹出美味,又能讲透菜品的文化基因,让楚菜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唐兵说。
唐兵的愿景不止于课堂。当前,他以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依托襄阳牛肉面技能培训,积极推进“襄阳牛肉面国潮体验馆”项目建设,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旅场景再造”模式,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升级。该项目将规划文化溯源区、技艺展演区、沉浸体验区、创新孵化区四大功能模块,既有牛肉面全流程制作工艺的呈现与传承,又有牛肉面独特的文化内涵的传播与弘扬。整个项目将全面展现传统烹饪与现代化工艺的结合,形成从文化认同到消费体验的转化闭环,让一碗面承载的丰富文化,化作助推地域发展的时代潮涌。
“国潮的兴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技工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教育类型,可将非遗技艺、传统美学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构建‘技艺为骨、文化为魂、创新为脉’的全新发展体系,打通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襄阳技师学院院长曹群英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