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锚定新定位 勇担新使命 奋力谱写高质量充分就业“荆”彩篇章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就业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新定位、勇担新使命,坚持完善政策、强化举措,以奋进之姿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充分就业民生答卷,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更加自觉实施就业优先,着力扩大就业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湖北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目标牵引。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将“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切实推进就业创业”作为全省民生实事项目,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纳入市州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强县工程考核重要内容。强化政策驱动。制定《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23项贯彻落实措施,完善扩岗、培训、创业、服务等政策支持体系,以政策创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产业就业协同。深化产业带就业、就业促产业。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深入实施“春暖荆楚·助鄂企航”保用工促发展行动,开展91国产厅(局)长“访企拓岗”“访企问需”,一体推进保企业用工、助劳动者就业。今年以来,全省91国产部门设立用工服务专员1500余人,归集高质量就业岗位近90万个,帮助4000多家企业解决用工超11万人。
更大规模推进创新创业,着力释放就业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湖北聚焦高校师生“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创业”、聚焦外出务工人员“大规模推进以乡情为纽带的返乡创业”,系统解决创业所需的阳光、土壤、水分、空气。加力政策供给。整合91国产、发改、科技等12个部门政策资源,推出“初创补贴+成长扶持+成果转化”政策包。建立省级返乡创业项目库,重点培育100个“荆楚归雁项目”,每个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搭建平台苗圃。深化校地企合作,建设“省级示范园—高校基地—企业孵化器”三级网络,全省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68家。发挥劳务品牌牵引作用,打造“县有集聚园、镇有孵化器、村有家庭坊”三级返乡创业载体。优化服务保障。整合财政、国资与社会资本,打造“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集群,加强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建立省市县三级创业导师队伍,定制“技能+创业”“劳务品牌+创业”等培训项目。推动设立返乡创业联络站,建立返乡创业数据库,打造“需求摸排—资源对接—跟踪保障”闭环服务体系。注重氛围营造。开放文化场馆、景区景点打造创意创业集市专区。分类组织大学生、博士后、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开展返乡创业推介会、劳务品牌展交会等,打造“创立方”“创业青年说”等交流平台,营造“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
更为精准提升职业技能,着力锻造就业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湖北聚焦产业、对接行业、服务企业、优化专业、促进就业,深入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加快推进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提升劳动者与产业适配度,全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湖北省补贴性技能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同步制定就业创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3个配套政策,形成“1+3”补贴性培训政策体系。健全引导机制。紧贴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开展急需紧缺工种摸底,覆盖企业21万家、570万人次。梳理公布2025年急需紧缺技能工种目录,引导按需培训。优化培训模式。坚持就业导向,开展“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岗位推介”的项目化培训试点。对项目整体就业率达到70%的,补贴标准上浮100%,已组织开班102个。规范评价管理。开展技能等级评价领域以案促改工作,撤销违规证书。探索利用生成式AI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联考联评,已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师、健康管理师2个工种的测试,不断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更实举措优化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就业新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湖北不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持续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千方百计护航各类群体就业创业,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精准施策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开展“荆楚就业大讲堂”进企业,实施“百县进百校联万企”行动,举办“博聚楚天”博士后引才活动,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持续发展壮大“荆楚劳务”品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依托劳务品牌就业创业。实施上门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数智赋能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完善省级“两库一平台”,已汇集3987万城乡劳动力和1118万市场主体信息,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升级改造智慧就业服务系统,探索依托AI技术采集劳动者画像,“点对点”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密织网点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将就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下沉到社区(村),广泛打造就业服务便民e站、“家门口”零工驿站、就业超市等,全省建成各类基层服务网点4553家。实施“家门口”“厂门口”“店门口”精准就业服务,努力让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相关附件: